夏日炎炎,游泳成了不少人消暑纳凉的首选。但在享受水中清凉时,水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尤其是一些看似清澈的中水河道和管理不当的游泳场所,可能暗藏健康隐患。
中水即再生水,是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可重复利用的水源,主要用于保洁、绿化等非饮用领域,虽经处理却不适合游泳。
中水游泳暗藏诸多“隐形杀手”。病原体方面,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等细菌可能引发腹泻、结膜炎;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等导致急性胃肠炎;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易引发慢性腹泻,儿童感染率更高。化学物质上,氯等消毒剂残留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、呼吸道过敏;内毒素水平超安全阈值,长期吸入会损伤肺组织甚至诱发纤维化。再生水还可能破坏皮肤角质层,皮肤破损时病原体更易侵入。此外,汛期河道水流湍急,有暗流、漩涡等,极易溺水。
展开剩余50%当我们选择在正规场馆或戏水乐园游泳时,也要关注水质情况。那么,如何判断泳池水质是否合格呢?首先,可以观察水色。合格的泳池水应清澈见底,水面无浮沫、无油膜。若水体浑浊或泛绿,很可能是藻类过度生长或消毒不足。其次,贴近水面闻气味,正常消毒的泳池水会带有轻微的氯味。若一进入泳池区域就感到气味刺鼻、呛眼,可能是余氯浓度过高,这对呼吸道和眼睛有较强刺激。再次,合规的游泳场所会在显著位置公示当日水质检测结果,我们要主动查看 pH 值、余氯等关键数据。pH 值在 7.0 - 7.8 之间较为合适,偏低或偏高都会刺激皮肤与眼睛,还会影响消毒效果;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应控制在 0.3 - 1.0mg/L,浸脚池游离性余氯应达到 5 - 10mg/L,游离性余氯值偏低起不到消毒杀菌作用,偏高则会对人体皮肤、眼睛、耳鼻喉的黏膜等造成损伤。此外,观察更衣室、淋浴间、池边走道是否干净整洁,周边环境的卫生状况也是衡量泳池整体卫生水平的重要参考。
为了确保游泳健康,我们还需做好个人防护。尽量自备拖鞋、毛巾、泳衣等个人物品,减少交叉感染机会;佩戴护目镜、泳帽与耳塞,减少化学物质对眼睛和耳部的刺激,避免吞咽池水;游泳前后要进行冲淋,游泳前冲淋可减少污染物带入,游泳后用温和沐浴露清洗全身,洗去细菌以及皮肤表面残留的消毒剂;控制游泳时长,每次不超过 1 小时,敏感肌人群可提前涂抹防水保湿霜。
游泳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,但只有关注水质,做好防护,我们才能在清凉水中畅游,享受健康与快乐。
发布于:江苏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