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 年),京城贡院正上演着一场决定无数学子命运的殿试。
在那个以八股文定终身的时代,考生们不仅要比拼才学,更要挑战体力极限。
清代科举考试通常持续数日,考生需在狭小的号舍中完成答卷,饮食起居全在其中。
江苏徐州考生李蟠,正是这场考试中最引人注目的 "异类"。
时年 47 岁的李蟠虽饱读诗书,却因家境贫寒而体质孱弱。
为应对漫长的考试,他竟准备了三十六个大馒头带入考场。
据《清稗类钞・考试类》记载:"蟠携馒首三十六,号舍中三日夜,馒首尽,犹未毕卷,监试官怜之,令仆助炊饼以食。"
这场考试中,其他考生早已交卷离场,李蟠却仍在奋笔疾书,随身携带的馒头吃完后,竟向监考官讨要食物,最终在考官默许的 "炊饼支援" 下完成答卷。
更富戏剧性的是,李蟠的答卷虽文采斐然,却因字数过多而卷面潦草。
康熙皇帝阅卷时见其文章 "言皆切中时弊,条理分明",又听闻其 "带馒首应试" 的奇事,竟破格将其点为状元。
展开剩余71%一时之间,"饽饽状元" 的雅号传遍京城,成为科举史上最具烟火气的典故。
除《清稗类钞》外,清代学者徐珂在《康乾野史》中也详细记载了此事:"蟠性钝,食量大,每应试,必携干糇以入,谓可支持数日。是科殿试,携馒首三十六,至暮尽食其半,犹未毕卷,急向同号生乞食,同号生笑而与之。"
这段记载不仅还原了李蟠考场乞食的窘迫场景,更揭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下考生的生存状态。
当才华与体力同样成为应试筹码时,饮食竟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。
李蟠携带馒头应试的行为,本质上是寒门士子应对科举的无奈之举。
在没有家庭资助的情况下,自备干粮成为节省开支的必然选择。
据《江南通志》记载,清代江南地区考生平均需花费数十两白银用于应试,而李蟠的 "馒头策略" 则将应试成本降至最低,展现了底层文人在制度夹缝中的生存智慧。
康熙皇帝破格录取李蟠,表面是因其文章切中时弊,实则暗含政治考量。
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平定后,清廷急需通过科举笼络江南士子,李蟠作为徐州寒门状元,其形象恰好符合朝廷 "不拘一格降人才" 的宣传需求。
这一事件折射出封建皇权对科举制度的灵活操控,所谓 "公平选拔" 背后,仍有政治权衡的影子。
馒头在科举中的特殊角色,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奇妙交融。
从唐代考生携带 "槐叶冷淘"(冷面)应试,到宋代贡院供应 "琼林宴",饮食始终是科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李蟠的馒头不仅是充饥之物,更成为科举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,印证了 "民以食为天" 的古老智慧。
李蟠的 "馒头状元" 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在文学领域,清代小说《儒林外史》中 "范进中举" 的情节,显然受到李蟠故事的启发,通过饮食细节刻画科举对文人的精神摧残;
在民俗领域,徐州地区至今流传着 "吃馒头中状元" 的俗语,甚至衍生出考试前吃馒头的民间习俗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李蟠因性格耿直而仕途坎坷,最终被贬回乡,其人生轨迹印证了科举制度 "录取凭文章,仕途看情商" 的残酷现实。
但无论如何,他以饮食为标签的科举传奇,终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广东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