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原本是跟随秀才父亲学习的文弱书生,却在后来弃笔从戎,下定决心要搏出一个万户侯。
他的这个选择是对的,因为他后来不仅成了川军的大佬,还成了国军上将,闯出了很大的名声;他的选择也是错误的,因为他人生的下半段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,导致自己死于凉山越西县小相岭。
这个人就是民国时期的四川省主席唐式遵,至于他的一生,经常是被人用“开高走低”来形容。
那么,具体是什么情况,才导致有人说唐式遵是“高开低走”呢。
弃文从武,踏入军旅
展开剩余91%唐式遵生于1884年的晚清时期,相对于那个年代的很多普通人来说,唐式遵是非常幸运的,因为他家非常富有,并不像其他百姓一样担忧会吃不饱穿不暖。
而且,除了家庭富裕之外,唐式遵的父亲唐辅臣还是清末时期的秀才,一个既有金钱又有知识的家庭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少之又少的。
可是,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也是很有压力的,由于自身是秀才出身,唐辅臣一直都对儿子抱有很大期望,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,考上举人乃至进士,好光宗耀祖。
起初,唐式遵对好好读书然后参加科举的想法并不抗拒,但随着局势变得越来越动荡,唐式遵逐渐意识到了读书没用、朝廷也靠不住了,真正能够保护自己的,是武力、军队。
因此,唐式遵作出了一个震惊全家人的决定,那就是弃文从武,前去参军。
当听到儿子竟如此“大逆不道”的时候,唐辅臣几乎被气疯了,他拼命想让唐式遵放弃这个念头,谁知道唐式遵一句“搏个万户侯”直接给自己说得哑口无言。
就这样,在1906年的时候,唐式遵无视父亲的反对去到了陆军弁目队,一来到部队这里,他就发现自己如鱼得水,很适应这里的节奏,一时间,唐式遵只觉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。
进入陆军弁目队的第二年,唐式遵凭借优异的表现进入到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,这个地方被称为川军的“黄埔军校”,唐式遵能够成功进入这里,可见他的本事。
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对唐式遵来说可谓是一个福地,在这里,他不仅学到了带兵打仗的知识,而且还认识到了很多日后军方的大佬,比如潘文华、杨森以及刘湘等,只不过,此时这些人还默默无闻。
经过两年的学习,唐式遵得以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,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了四川陆军三十三混成协任排长,在这里,他慢慢地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军事实践中,整个人也是变得日益成熟。
成为排长后,唐式遵一直期盼着建功立业的机会到来,因为他还没有忘记,当初离家时跟父亲所说的“搏个万户侯”,他会让父亲明白,自己才是正确的那个。
不久后,唐式遵等来了自己想要的机会,当时,川边巴塘发生动乱,唐式遵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去镇压动乱。
起初,他们的行动进展得非常顺利,而唐式遵距离“万户侯”的目标也是越来越近,谁曾想在他们平乱期间却发生了武昌起义,清室就此灭亡,而他们所在的部队也失去了补给。
在这之后,藏军抓住机会对唐式遵他们进行了伏击,唐式遵所在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,好在他意识到了不对劲提前与潘文华进行突围,这才保住了性命。
不过,命是保住了,但他好不容易带起来的兵马却没了,在这样的情况下,唐式遵也只能灰溜溜地回了家。
谁料在回家以后,他第一时间就遭到了父亲的嘲讽,年少轻狂的唐式遵自然咽不下这口气,很快,他就重新出发,打算再拼出一番事业来,但这时的他已经毫无根据,想再带出一支部队何其容易。
好在经过一番打探,唐式遵得知自己在军校时的同学刘湘已经成为了团长,因此,他决定前去投靠刘湘。
刘湘深知自己这位老同学的能力,在看到他来投靠自己以后是欣喜若狂,并直接将他安排到了连长的位置,从这以后,唐式遵与刘湘的命运便开始紧密相连。
表现优秀,一路升官
在刘湘麾下,唐式遵参与了多次战斗,这些战斗不仅展现出了唐式遵的能力,而且还让他的官职一路上升。
1916年,蔡锷旗下的8千兵马兵分3路进攻叙府、泸州和綦江,其中沪州需要面对的是2千先锋军,当时在沪州的护卫正是刘湘。
眼看蔡锷攻势汹汹,刘湘原本打算拒城守卫,但唐式遵却看透了敌军的虚实,他对刘湘建议:蔡锷的军队虽然强,但他们如今远道而来,必定身心疲惫,反观我军早已做好万全准备,所以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,直接主动出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听了唐式遵的这番提议以后,刘湘改变了原来的防守计划,他当即率军主动出击蓝田坝,最后成功地打败了进攻沪州的蔡锷部队。
此战后刘湘升为旅长,而唐长官升为团长,这使得唐长官看到了“万户侯”的愿望,因此他更愿意为刘湘工作。
后来,蔡锷看重刘湘的势力,曾派人前来劝说刘湘,期望他能辅佐自己,为此蔡锷还给刘湘许诺了“川东安抚使”的身份。
当时刘湘本已经被打动,还是唐式遵及时劝说才得以让刘湘暂时观望,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可能刘湘就要跟着蔡锷一条路走到黑了。
坦白讲唐式遵虽然有能力,但是缺点也不少,比如执行战斗时不够果断。
1920年湖北联省自治派出现了驱赶都督王占元的运动,为了让运动能够获得成功,湖北的重要人士向湖南与四川求助。
那时候的唐式遵是四川军务帮办,他收到消息后,迅速带着第一师兵力支援湖北自治活动,可惜作战时他却犹豫不决,而吴佩孚的能力比他还强,最后他的部队被吴佩孚打得落花流水,第一次独立作战也就此以失败告终。
而在随后爆发的一、二军之战中,唐式遵同样表现不好,本来二军大部队那边是处于优势方的,然而唐式遵这边却成为了敌军的突破点,他因为受到敌军埋伏而兵败溃退,导致二军军心打乱,最终被打败,而唐式遵也因此被李树勋骂作瘟猪子手艺潮。
由此便不难看出,唐式遵的能力是有的,但他“坑队友”的本事也不小,好在一直有着老大哥刘湘在替他说话,否则的话,恐怕唐式遵早就被赶出国军了。
为抗日作出的努力
唐式遵的能力是好是坏很难评价,但他有一件事是值得称道的,那就是在抗日作战中付出的努力。
1937年抗战爆发,唐式遵率领手下的军队出川抗日,当时他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。
在太湖南岸,他率部阻击日军第18师团,战斗中为激励士气,还曾亲自登上炮台操炮,炸死了不少日军,一军副总司令能做到如此身先士卒,已经算可以了。
而在这之后的五年时间里,唐式遵更是坐镇皖南,指挥大小战役数百次。
1940年青贵战役中,他率部夜袭日军马当要塞,用炸药包炸毁日军三艘运输舰,截断长江日军航运多日,国民政府为此授予他二等云麾勋章,蒋介石也是亲自为他题写“忠勇可嘉”。
1942年浙赣会战,唐式遵率部死守皖南23县,击退日军11次大规模进攻,日军战报称:唐式遵的部队像钉子一样钉在长江南岸。
因此,有不少人都评价:“唐式遵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。”
拒绝起义,败死彝区
可以说,凭借着在抗日期间作出的成绩,唐式遵若是在抗战胜利以后能够迷途知返的话,那他在共产党是能得到不错的待遇的,然而,唐式遵却始终看不清局势,最终落得了一个难以善终的结局。
1950年初,在解放战争进入末期以后,四川边境的形势变得越发严峻,刘文辉、潘文华等人已经认清形势,相继在彭县起义。
在起义之前,作为唐式遵的老同学,潘文华曾劝说唐式遵与他共同起义,可唐式遵不是一个听劝的人,蒋介石抛出了“四川省主席”的诱惑以后,唐式遵直接选择跟蒋介石一条路走到黑。
不过,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是大势已去,虽然名为“四川省主席”,但唐式遵手下并无一寸土地,为此,他联合羊仁安等人经越西县偷渡大渡河赴川南活动。
谁曾想在经过小相岭的时候,唐式遵等人却遭到了彝族武装的攻击,因为对方人多势众,唐式遵等人不是对手,最终这个刚刚上任“四川省主席”没多久的国军上将,就这样死在了一个小山沟里,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能办得起来。
结语
可以说,唐式遵最终落得这样一个结局,也是他自作自受,他一生本有过许多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,但他没有一次能够把握住。
这既是因为他的政治眼光不够行,也是因为他的野心太大,始终想着成为大官,却忽略了所处的局势。
参考资料
四川省志·人物志(唐式遵条目)
发布于:山东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